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网红名师陈果,因“耄耋”被围攻,是她不可原谅,还是公众过分?

  • 黒色ン誘惑灬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7395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9/4/8 9:58:50
  • 来自:河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灵寿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人红必然是非多,世情所难免。这不,仿佛一出黑色幽默,复旦大学的网红教师陈果女士,近日就因为一个无心之举,再次红透半边天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陈果,1981年生于上海,现复旦大学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”任课讲师

事件的起因,是在一次例行的讲课中,她脱口而出,将“耄耋”(mào dié)一词,错念为了“毛至”的发音。于是,本已日渐沉寂的她,被舆论再度架到了风口浪尖,引来不计其数的吐槽,乃至攻击。

谈到这起口水战的是非,作为旁观者,我的大体意见其实很简单:陈果女士作为文科教师,读错了这么一个字词,确实不该,尤其是像她这样的有影响力的为师者。这一点,不该去洗白,也没必要文过饰非的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“耄耋”:一个常用与僻见兼有的词

但是,同样必须明确指出,这确实是一个很偶然的小失误,舆论的呶呶不休未免过甚其辞。一者,她又不是全知全能,上课念个错字人情难免,批评意见可以有,但无需上纲上线;其二,即便这个字念错了,甚至从来都不知道现行普通话读音,也并不能证明她就一定不学无术。

虽然,我不认识她,她是否真有学问,我没法确认。她的课程,也许我年纪大了,也实在听不下去。


所以为她辩护,理由很简单,中国文字何其繁驳难杂,简直就是无垠的语林陷阱。无论是何方神圣,都难以确保可以准确无误地读正每一个字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给语言文字正音正意,在任何国家,都是一个代代相承,异常艰巨的事业

在历史上,在日常生活中,无论贩夫走卒,还是博学鸿儒,读错字甚至是常见字读错的危险,都可能存在。不要说陈果女士不过区区一思政课讲师了,连大学者都难以完全避开公然搞错字的笑话。

胡适是新文化开山,级别够大了吧,1946年10月21日,他到南京龙蟠里图书馆参观,馆长柳诒征陪同。柳氏在当天的《劬堂日记》中,就清楚记录说,胡适这位《水经注》研究的大专家,竟然大庭广众中把“漯”(tà)字错念成了“骡”。好,胡适旧学基础也许不行,那章士钊的“国故”学够好了吧,当年不还是因把成语“每下愈况”,说成了“每况愈下”,被鲁迅专文批驳的狗血淋头,也是由一个词引发的著名的论战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鲁迅与章士钊:因了一个词,两大文化人大搞口水战

这两则故事可能遥远,那再举眼下新例。台湾学者蒋勋,如今声名够盛了吧,林青霞都趋之若鹜,有次听他讲《红楼梦》第78回,解说《芙蓉女儿诔》,不过短短一文,他就读错了好几个音。“栉”字,“zhì”音,认半边成了“jié”了;“郴山”的“郴”[chēn],读成了“彬”[bīn]音,弄混了。五代词人冯延已,中学生都耳目能熟,够平常了吧,巳[sì]还是被他屡屡读成“自己”的“己”[jǐ]。

出丑更有名的还有余秋雨。当年他在央视青歌赛作评委,何其风光,意气洋洋点评时,“仁者乐山”的“乐”,竟赫然说成了“lè”,杯水车薪的“车(chē)”读成了“jū”。那时,网络还没现在这么盛行,但是据说十万多条质问的短信,一时间也不胫而飞往央视大楼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著名文化学者蒋勋

这些,还只是暂时想到的几个成例,以证陈果念错一字,并不孤单,再厉害的人也所难免。这些人,按如今那些得理不饶人围攻者的道德标准,是不是得自杀以谢天下?是的,章士钊也好,胡适之也好,蒋勋也好,余秋雨也好,他们论学世间也多有疑义,这些都没有问题。

但是,你敢说他们是纯然不学无术之人吗,你能据他们无心念错的几个字,就完全否定他们的文史成就么?


再说开一点,公众舆情一直有一种认识误区,总以为多认得几个生僻字,就叫学问家。甚或等而下之,似乎以为茴香豆的茴字,能掌握四种写法,都是足以炫耀一辈子的事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孔乙己生不逢时,活到现在,必然是最火的“流浪大师”

这完全是一种错解。实际上,不要说学问之道本不在饾饤之学一类的大话了,在务实一点而论,中国的语言文字那么精深庞杂,水平再高之人,也必然会读错字。细小处之疏漏,实不必深究,上纲上线,大可不必。

往深一点论,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即凡著作等身之学者,也都无不在极平易的小点上犯错。远溯梁任公、钱宾四,近如南怀瑾、葛兆光,概莫能外。朱熹被尊为大儒,可他当初给《楚辞》注音,被乾嘉学者指摘的体无完肤。

近代学术泰斗王国维,则对学生有过著名的感叹,他说自己研究了一辈子《尚书》,但里面至少还有一半语言文字,没法看懂没法读正。清代汉学开山宗师顾炎武,他的传世名著《日知录》,曾专列出“别字”一章,找出了古今大量“大师”写错、读错的“白字”、“别字”,但他用心,也只是正本清源而已,而不会洋洋自得说,你们这些大师这么简单的字都念错,是浪得虚名,傻帽一群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佛学家南怀瑾,因讲《论语》时个别字词有歧,招致数十年的“江湖骗子”骂名

人都有盲区,在非常简单的地方出错,也是难免。我自己,读一些书籍,就喜欢观其大略,根本不在意某字该准确读某音,从来不觉得是多大的事。


再扯远一点,中国汉字,其所载信息实超越语音。汉语发古今不同、方言互异,却从不影响汉字意义,本身也是汉字优越性所在,优越于印欧语系文字的表现。

汉字作为意音文字,表音功能可说最弱,因此硕儒名师或音韵学家也可能读错音,其所谓错音无非和大部分人读音不同而已,非特殊时候,无关大要。甚至我自己揣想,“耄耋”这个词,造字当初可能就读毛至,因“毛”在耄中表音,“至”在耋中也表音兼表意,现在的读音,极可能是语音讹化故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诸桥辙次:“辞书编纂,国之大事”

且实际上,一个人要把汉字认完,也不可能。据1990年徐中舒主编的《汉语大字典》,现存汉字至少有54678字。这样庞杂的识字网络,使得所有中国人都有出错的可能。历朝历代即便是编纂字典的大专家,也不可能无误。许慎号称“字圣”,是历史上解字最有权威之人,他解说“五”字,流沙河《白鱼解字》依据文献,就明确说他读错会错解错了。

而且,不要说陈果了,其实连权威字典都可能出错。前一段不还传出新闻,说是台“教育部”颁发重订《国语辞典修订本》,里面的“尴尬”二字,也够平常了吧,读音竟然也标注为“jian ji ”(“监介”),引为两岸笑谈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中学必识汉字,读错几个?

所以,较真地讲,连许慎、连字典,对于一些普遍字词,都可能搞错,陈果这样一年轻讲师,课堂偶然出错,生僻词“耄耋”念出问题,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!大家如此穷追不舍,如此兴奋,像终于找到一点优越感似的,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呢!


况且,据我所知,陈果老师虽为新晋大学教师网红,但她在复旦,也仅仅只是公共课的普通讲师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也有声音认为,陈果事件有这么大的反弹,主要是公众对她的“鸡汤课”不满已久

大学里,有教学岗,有科研岗,陈果女士只是搞思政公共课的讲师,严格说来连学术界中人都不是。陈果女士,似乎也从未以“学问家”自居,虽不其然被一些人捧为“网红”,但也还算守教师本分,并没有过度商业化。她的课程,是鸡汤为多,但是一个思政类的鸡肋课程,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厌烦,她不这样浅俗一点,去引带那些少男少女,又能如何呢!

况且,她又非专任的文史年轻教师,这门课程也从未要求科任老师必须学术研究出色,更不强求人家必须博古通今,如度娘附身,口吐汉语,字字皆对。她又不是复旦研发的发音机器人,如何可以做到,又有谁可以做到如此地步?

只是,唯一也需要补充说明的是,任何人读错字,都不是理所当然。知识分子更应该自尊、敬业,在学识上也肯定需要有比普通老百姓更高的要求。读错字了,尤其是一个文科教师,在不该错的字词上出错了,是不应该。接受批评,没有问题,知错则改,善莫大焉。

而围观者,自然也有理由、有理据可以提出批正。但是,这个批评还是有个尺度在。这个尺度就在于:就事论事,可完全没必要幸灾乐祸,舆论汹汹,上纲上线,人身攻击。过了这个分寸,过犹不及,也该批评。

我想,任何是非论诤,实该有君子风度,实应有平情之心,实当存有客观公正之意。如此,大家才能集体进步,免堕为意气攻讦的恶习。


过去,翻阅近人丁传靖所辑《宋人轶事汇编》,对里面一则故事,印象尤其深刻。

话说,宋时大文豪苏轼先生,博及群籍,年轻自负,曾写一副对联,“识遍天下字,读尽人间书”。几日后,一故老看到,特意取一旧书请教。不意苏老师竟一字都不认识,只好拱手向老人赔礼道歉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河南安阳,殷墟文字出土地,中国文字博物馆

随即,他把这幅对联,添加改写成为新联:“发愤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”。我想,这则轶事、这幅对联,不管是否真实,都值得我们反求诸己,好恶无节于内,知诱于外。

真的,中国的传统文化,祖先魂魄所依的皇皇汉字,如山如海,我们每一个人,永远都在学习的道路上,永远该心存敬畏,进德脩业,以求日日增新,人前人后,少出洋相。

也是以,在八面埋伏的舆论阵仗中,我要为陌不相识的陈果女士,坦然说几句公道话。

晚前,几句闲谈

""""""""""""""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