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灵寿县城历史

灵寿县城历史

关键词:灵寿,灵寿县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石家庄天艺传媒有限公司—灵寿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lingshou.ccoo.cn
  • 感谢 lingshouzaixi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2214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灵寿县城灵寿镇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,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。
灵寿自战国时期即成县的雏形。公元前408年,乐羊率魏师伐中山,经过3年
苦战,灭掉中山,魏文侯以战功封乐羊为“灵寿君”。可见在魏属中山时期,已形成灵寿这一重要城邑。公元前390年,灵寿君乐羊死,葬于灵寿。约在公元前381年,中山武公杀死魏国封于中山的最后一个君主──尚。中山桓公于公元前378年,迁都于灵寿(平山三汲)。
在城垣建设方面,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中山都城灵寿,无论是作为河北省先秦时期三大故都之一,还是作为当时“方百五里”内的中心城市,其规模和地位都是十分显赫的。据考古发现证明,当时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,装饰十分华丽,手工业作坊区分工细密,手工业技术非常精湛。有专门的陶器、青铜器、铁器、骨器、玉器、货币铸造等作坊。由此可见当时中山都城的繁荣。
据《史记·赵世家》记载:公元前296年,赵灭中山,“起灵寿,北地方从,代道大通”。由此可见,“灵寿”之名,至晚在战国初期已出现,而且整个战国期间一直沿用。
秦统一中国后,灵寿属钜鹿郡。 西汉汉高帝元年(前206年)置灵寿县,治所在今县城西北十里灵寿村(故城村)。此后2000余年间,本城除隋末短短数年内置为燕州外,或自为县,或省为镇,“灵寿”之名一直未变。这在各地名称不断变更的我国历史上,亦较罕见。
灵寿县城在晋代时迁于今治。建于松阳河下游开阔处,东依东岭岗,西靠赤岸岭,南濒河,北枕坡,其形若箕,城居箕里。城为胶土夯实,池引松阳水注。城周3里,城高2丈。开东西南3门,东门直通府州大道,西门迎接山西客商,南门临河低洼,只为农耕进出;城北水涝溷浊,防灌未开城门。这种形势,据说经阴阳家观测,灵寿城为凤凰展翅,朝阳腾翔。城西北角,有翠柏一株,傲然挺立,说是凤尾;城东南郊有井泉两口,说是凤眼,赤岸岭、东岭岗则为展开的双翅。并说北城开门,将有三斗三升芝麻官员出现。对灵寿县人抱忌妒心的府州台宪,坚决不准开北门。灵寿城就此四门缺一。
灵寿土城常年受风雨冲刷,剥落坍塌时有发生,多次动工修补。历朝历代对城墙修缮的有:明成化十八年(1482年),知县尚濂,始改为砖堞,并建小房于各门之上。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知县曹良直增建瓮城、重门3座,以为屏蔽。民国24年(1935年),北关乡绅傅昆山倡议募款,开通并修缮北城门,架石桥于护城河上,城北始为通衢。自此,东门“启明”、西门“观城”、南门“迎薰”,四门俱开,而城墙之缺豁依然四出。
1938年日军侵占灵寿,役百姓修城浚壕,堵塞缺口,加厚城墙,将护城壕深挖6尺,残破土城竟成豺狼巢穴,从此人民受尽苦难,达7年之久。1945年县城解放,铲除四门,夷平城垣及护城壕,现仅剩西北隅城址一段。1985年维修围墙,以石加固,保护了这段遗迹。
灵寿城垣虽小,而衙署、公廨、庙堂、书院一应俱全。 县衙在城西门里大街路北。县治照壁,临街横亘;县衙大门上有谯楼更鼓,进内仪门、大堂、二堂、三堂、内宅、东西科房,西有营署,东有土地祠,西科房之西有监狱,布局森严,令人望而生畏。明崇祯十一年戊寅,清兵掠城,县衙被焚,翌年重建,规制如旧。“七七”事变前为国民党县党部、县议会。事变后,整个旧衙署成为日本侵略军司令部。1945年解放后人民政府驻此。而今庭院重建,屋宇整修,县委在此办公。县委在此办公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3012143591 传真: 邮箱:1607401570#qq.com
地址:石家庄智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:0505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石家庄智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